七夕
不光是象征愛情的“情人節(jié)”
在祖國各地
七夕節(jié)還是一個十分“好玩”的節(jié)日
自古至今積累了各種民間習(xí)俗
且南北各地花樣繁多
我們一起來看
在浙江嘉興塘匯鄉(xiāng)古竇涇村,有七夕香橋會,。每年七夕,,人們都趕來參與,搭制香橋,。所謂香橋,,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(以紙包著的線香)搭成的長約四五米、寬約半米的橋梁,,裝上欄桿,,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。入夜,,人們祭祀雙星,,乞求福祥,然后將香橋焚化,,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,,歡喜地相會。這香橋,,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,。
婦女七夕洗發(fā),,也是特別的習(xí)俗。在湖南,、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,。例如湖南湘潭地區(qū)《攸縣志》:“七月七日,婦女采柏葉,、桃枝,,煎湯沐發(fā)?!比藗冋J為,,七夕這天取泉水、河水,,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,,具有潔凈的神圣力量。有的地方直接叫它“天孫(即織女)圣水”,。因此,女性在這天沐發(fā),,也就有了特殊意義,,代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(fā),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。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(xí)俗,。傳說七夕節(jié)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,,如抹在眼上和手上,可使人眼明手快,。
傳說七月七日晨,,仙女要下凡洗澡,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,。此水名“雙七水”,,人們在這天雞鳴時,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,,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,,待日后使用。廣州的乞巧節(jié)獨具特色,。節(jié)日到來之前,,姑娘們就預(yù)先備好用彩紙、通草,、線繩等,,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,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,,使之發(fā)芽,,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,用來拜神,,稱為“拜仙禾”和“拜神菜”,。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,一連兩晚,,姑娘們穿上新衣服,,戴上新首飾,一切都安排好后,,便焚香點燭,,對星空跪拜,稱為“迎仙”,,自三更至五更,,要連拜七次。
廣州的乞巧節(jié)獨具特色,,節(jié)日到來之前,,姑娘們就預(yù)先備好用彩紙、通草,、線繩等,,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,,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,使之發(fā)芽,,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,,用來拜神,稱為“拜仙禾”和“拜神菜”,。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,,一連兩晚,姑娘們穿上新衣服,,戴上新首飾,,一切都安排好后,便焚香點燭,,對星空跪拜,,稱為“迎仙”,自三更至五更,,要連拜七次,。拜仙之后,姑娘們手執(zhí)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,,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,,被稱為巧手,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,。七夕之后,,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、玩具互相贈送,,以示友情,。
廣東的七夕,是屬于年輕女子的日子,。年輕的姑娘們盡情梳妝打扮,,身著新衣,搽脂抹粉 ,,淡掃蛾眉 ,。如天仙下凡般,或自娛自樂,,吟詩作對,,行令猜謎,或圍坐桌旁,,講述牛女故事,、詩文典故,傾聽琴蕭粵劇,。
在廣東,,在七夕,,只要青年男女參與其中,想必,,都會遇見命里情郎,雙棲雙飛,。
在福建,七夕節(jié)時要讓織女欣賞,、品嘗瓜果,,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。供品包括茶,、酒,、新鮮水果、五子(桂圓,、紅棗,、榛子、花生,、瓜子),、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。一般是齋戒沐浴后,,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,,默禱心愿。女人們不僅乞巧,,還有乞子,、乞壽、乞美和乞愛情的,。而后,,大家一邊吃水果,飲茶聊天,,一邊玩乞巧游戲,,乞巧游戲有兩種:一種是“卜巧”,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;另一種是賽巧,,即誰穿針引線快,,誰就得巧,慢的稱“輸巧”,,“輸巧”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,。
有的地區(qū)還組織“七姐會”,各地區(qū)的“七姐會”聚集在宗鄉(xiāng)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,,遙祭牛郎織女,,“香案”都是紙糊的,,案上擺滿鮮花、水果,、胭脂粉,、紙制小型花衣裳、鞋子,、日用品和刺繡等,,琳瑯滿目。不同地區(qū)的“七姐會”便在香案上下工夫,,比高下,,看誰的制作精巧。今天,,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,,只有極少數(shù)的宗鄉(xiāng)會館還在這個節(jié)日設(shè)香案,拜祭牛郎織女,。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,,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。
在山東濟南,、惠民,、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,只是陳列瓜果乞巧,,如有喜蛛結(jié)網(wǎng)于瓜果之上,,就意味著乞得巧了。而鄄城,、曹縣,、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(fēng)俗卻十分有趣: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,把一枚銅錢,、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,,乞巧活動以后,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,,傳說吃到錢的有福,,吃到針的手巧,吃到棗的早婚,。有些地方的乞巧節(jié)的活動,,帶有競賽的性質(zhì),類似古代斗巧的風(fēng)俗,。近代的穿針引線,、蒸巧悖悖、烙巧果子,、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(xí)俗,,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(fā)芽,,七夕這天,剪芽做湯,,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,,以及用面塑、剪紙,、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(fēng)俗的演變,。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,叫做“賀牛生日”(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),。
諸城、滕州,、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“相思雨”或“相思淚”,,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。膠東,,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,,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。
甘肅乞巧主要分布于隴南禮縣,、西和一帶,。“乞巧”是向神靈討要智慧的意思,,乞是乞討,,巧則是心靈手巧,有巧思妙想,,其實質(zhì)是說有智慧,。乞巧是一個流傳甚廣,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,。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,,由于極左思潮和現(xiàn)代文明的雙重沖擊,這一古老民俗在全國已經(jīng)基本絕跡,。
春倌“說春”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(jié)從每年農(nóng)歷六月三十晚上開始,,一直持續(xù)到七月初七晚上,時間長達七天八夜,,是持續(xù)時間最長的民俗活動之一,。整個活動分為坐巧、迎巧,、祭巧,、拜巧、娛巧,、卜巧,、送巧七個環(huán)節(jié),。每一環(huán)節(jié)均有歌舞相伴,又有幾個富有特征性的儀式,,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,、曲譜、舞蹈形式以及與農(nóng)耕文明相關(guān)的崇拜儀式,,還有與生活相關(guān)的紡織女工,、服飾、道具,、供果制作等,。其活動時間之長、規(guī)模之大,、參與人數(shù)之多,、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,在全國絕無僅有,。
陜西黃土高原地區(qū),,在七夕節(jié)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(fēng)俗,婦女們往往要結(jié)扎穿花衣的草人,,謂之巧姑,,不但要供瓜果,還栽種豆苗,、青蔥,,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,剪豆苗,、青蔥,,放入水中,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測試巧拙之命,,還穿針走線,,競爭高低。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,。
七夕節(jié)
與現(xiàn)代生活互相融合
也產(chǎn)生了一些新的表現(xiàn)形式
比如和心愛的人一起逛街,、挑選禮物、看場電影或在安靜浪漫的地方共進晚餐等,,而七夕節(jié)牛郎織女的傳說,,對愛情的忠貞,對誓言的信守,,都將變成中國特色傳統(tǒng)文化的價值內(nèi)涵,, 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,這也是今天我們大力弘揚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的最大價值所在。